2017年,16岁的儿子从特教学校毕业后无处可去,刘云妹下定决心,辞掉幼师的工作,办起了金华市婺城区第一家民办残疾人托管机构——红石榴爱心家园。如今,“爱心家园”升级为“红石榴残疾人服务中心”,20多名16周岁到59周岁的心智障碍者在这里学知识、学技能。刘云妹想把“红石榴”打造成帮助残障人士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平台,今年特意把机构的专业学习和社工培养提上日程。可一到“学什么”和“怎么学”,她又有点犯愁:
“国内服务大龄心智障碍群体的成功经验不多,大家都在摸索。有些课程的培训费用不低,最怕学了理论落不了地。”
| 社工和“红石榴”的心智障碍者一起做扎染
现在,刘云妹的担心有了解决办法。4月2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省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联合发起的“社区星朋友——大龄心智障碍者日间服务”项目(简称“社区星朋友”)在全省开展第二期合作机构招募,要用“资金+赋能”的方式,带领助残服务机构提升能力。
看到招募消息,刘云妹马上着手申请:“这个项目对于机构能力建设太有帮助了!”
一套赋能网络
让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守望相助
张燕的朋友圈常会记录下“友善社区”带来的温暖瞬间:是隔壁的卤味店老板免费为机构购置安装的雨篷,是广场舞队的阿姨来机构和心智障碍者们一起做的烙饼,是小区里的奶奶放心把载着双胞胎小孙子的推车交给熟悉的心智障碍者推上一小段的路程……从2016年开始借鉴台湾“小作所”服务模式,在杭州做本土化尝试以来,张燕用7年的时间,持续服务20多名大龄心智障碍者,为他们提供作业为主、休闲为辅的社区日间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丨张燕在朋友圈记录了隔壁卤味店老板给机构送装遮雨棚的故事
作为“社区星朋友”项目的枢纽支持机构,张燕创办的
杭州市拱墅区益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要为首期招募的
湖州扬帆特殊青少年发展中心、温州市鹿城区同星园家长互助协会、云和贝爱康复照护中心、宁波市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4家试点机构
开展赋能培训和项目督导。在一年的项目周期中,通过线下集训、线上支持、实地督导等形式,提供“作业工坊”、“自主生活”、“社区融合”等板块的一系列心智障碍者多元化日间服务的专业知识课程培训。
一轮培训下来,张燕发现,项目试点机构各有特色,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从小龄段服务向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探索的康复机构;有“抱团取暖”的孤独症家庭互助组织;有在其他领域有一定积累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培训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学习和共创的过程。”张燕说,取长补短,机构伙伴的经验,也给自己的项目提供了迭代的思路。比如,开发“职前准备”课程,定期探访社区的长者等,都有助于大龄心智障碍者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社区星朋友”线下培训
打造教学相长的赋能网络,只是“社区星朋友”项目的第一步,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希望通过在浙江试点开展心智障碍成人服务,建立大龄心智障碍服务的专家库和专业人才库,推广成人心智障碍服务模式并探索在地化改造。
一家“菜鸟驿站”
让心青年有了社区就业的可能性
冯东是浙江省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主席,也是21岁孤独症女孩睿睿的父亲。为了让像女儿这样渐渐长大的“心青年”(心智障碍青年的简称)有融入社会的机会,他和团队开过面包店、运营过慈善商店、开办过支持心青年们自主生活的生活中心,举办了一系列关注孤独症人群的倡导活动。
去年,冯东发起成立的宁波市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简称“星宝中心”)入选第一期“社区星朋友”试点机构。项目试行不到一年,他就从机构发展和女儿身上,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原先我们认为的‘星朋友’是孤独症亲友,是社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现在发现,整个社区的居民、商铺都可以是我们的‘星朋友’。”
借助“社区星朋友”项目的培训和共创机制,冯东梳理了“星宝中心”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吸收新的理念和思路,再落地转化。去年12月,“星宝中心”联合菜鸟物流,在宁波开办了全国首家爱心轮值菜鸟驿站,由5户17周岁-20周岁的心智障碍者家庭轮值管理,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提供场地支持,菜鸟驿站收益的大部分作为工资发放给轮值家庭,余下的用于保障驿站持续运营。原先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做到收支平衡的“小目标”,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
更让冯东欣喜的是社区关系的变化。“原先我们希望大龄心智障碍群体被看到,会设计很多活动,让心青年们在社区‘刷存在感’。有了驿站之后,心青年成了社区里的普通一员,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平等地与他们交往。送货回来,还可以用自己赚的钱买一杯果汁奖励自己。”冯东说,运营驿站的轮值家庭特别珍惜这份工作,他们会记录下居民的取件需求,精细化服务,长者和行动不便的人,一律由家长和心青年组队送货上门。社区居民也常来驿站串门,就像熟悉的老街坊一样。
| 菜鸟驿站的心青年轮值家庭在送快递途中
驿站的成功实践,让冯东对心青年社区就业更有信心。“未来,我们还想试试开小卖部、奶茶店,打磨一整套可复制的心青年社区就业模式。这样,在‘社区星朋友’的项目框架下,就会有自主生活、社区就业等更多可供借鉴的赋能模块,也能为更多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提供帮助。”
一个赋能机会
让山区县城有了第一所心青年服务机构
2022年3月,刘红星接到了一位丽水云和县家长的求助。一个重度孤独症青年的母亲,因为孩子离开小龄段康复机构后无处可去,希望刘红星帮忙牵线,在云和县成立一家孤独症亲友的互助组织。
这位母亲的无助,刘红星感同身受。他是浙江省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龙泉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指导组建的龙泉市贝爱儿童康复中心专门针对学龄前的心智障碍孩子开展康复训练,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康复训练体系。当时,丽水地区上还没有一家专门针对大龄心智障碍者的服务机构。刘红星知道:
“成立家长组织还容易些,真正的难点在于持续帮这些渐渐长大的‘星星的孩子’开展社会化的训练,给他们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2022年8月,云和县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正式成立。同一时间,刘红星看到了“社区星朋友”项目(第一期)招募试点机构的消息。“和大城市比起来,山区县城针对大龄心智障碍者的支持系统和社会资源要少得多。”他摸底调研了云和当地心智障碍群体的康复需求情况,积极申请成为试点机构。10月,云和贝爱康复照护中心计划组建,12月正式挂牌成立,机构设立的初衷是让云和县的大龄心智障碍者有归宿,为家长提供“喘息服务”。
一家县域机构,开展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的基础薄弱,家长理念、资金、师资、场地、交通、专业方法都是问题。这也是最真实的县域组织发展生态。“社区星朋友”项目最终选择云和贝爱康复照护中心作为试点机构,就是希望在解决县域心智障碍青年的日间照顾问题上,“趟”出一条路来。
从2022年11月开始,刘红星带着机构新招的5名特教老师一起参与“社区星朋友”的赋能课程,厘清概念,学习方法,每周还要在线参加课程考核,着手建立在地化的大龄心智障碍者支持体系。刘红星说,机构新成立,正在慢慢地步入正轨,希望通过学习和运作项目的社区日间服务模式,为云和的大龄心青年开展日间服务,真正做到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全省招募合作伙伴,欢迎报名!
“资金+赋能”助力社区星朋友
现在,由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省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联合发起的“社区星朋友”项目(第二期)面向全省社会组织,招募8-10家项目合作伙伴,提供项目1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专业技术支持、平台交流机会和其他项目的合作优先权。如果你是相关社会组织的负责人,想为大龄心智障碍群体提供专业日间照顾服务,又苦于没课程、少经验、缺资金、无伙伴,欢迎申报成为项目伙伴。
| “社区星朋友”项目实践中
项目内容:
1. 聚焦15周岁以上心智障碍者(孤独症优先)。
2. 招募社会组织,通过“资金+赋能”合作模式,为大龄心智障碍者提供“社区化、小型化、专业化”的日间服务。
3. 服务项目以“作业工坊”、“自主生活”、“社区融合”等模块为服务切入点,鼓励心智障碍者走出家庭,参与日间作业,参与社区活动,并学习自主生活,全面提升他们的社区生活适应能力。同时,以社会组织所在服务点为中心,链接周边社会资源,营造友善良好的社区环境。
申报要求:
1. 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等;
2. 有场地,能够保证场所基本公共安全;
3. 有长期稳定的项目执行团队,且有不少于2人的专职固定工作人员负责项目的执行与对接;
4. 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能够及时跟进、推进项目执行内容,并定期提供项目进展;
5. 有孤独症等心智障碍群体服务类似项目执行经验优先;
6. 核心执行团队成员持特殊教育、康复治疗、社会工作师(含助理)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不少于50%的优先;
7. 项目执行机构负责人及项目执行团队成员能够全程参与项目培训课程的优先。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姜仲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